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摆在同等地位,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而近年来环境污染饮水安全事故频发,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也与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
代表委员疾呼治水“三管齐下”,环境问题依然是本次全国“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用三句简单易懂的话,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们对待生态环境以及破坏生态的行为应有的态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水难吃了,土地少了,据测算2020中国将增加6750万失地农民;水难吃了,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较差和极差比例接近六成。3月10日,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在人民大会堂内为这些“心腹之患”建言疾呼。中国已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它的背后,占用耕地现象逐年攀升,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刘慕仁发言说,“世代依附于土地生存的失地农民转移到了城市。”
土地之外,水资源问题也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主委王新陆发言指出,目前,中国水资源承载的生产生活之重负在世界范围内相当罕见。他掌握的情况:一方面水量趋紧,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左右。京津冀地区人均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另一方面水质趋差,全国7大流域近1/3断面水质不达标,在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较差和极差比例接近60%,水污染事件年均发生1700起以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年,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正式实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指出,新的《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保护优先”基本原则,重新定位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了环境监管的法律手段和制度设计,今后关键在于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认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哪一个都不能忽视。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很多人的人的饮水受影响。这些年环境污染越来越恶劣,我们国家领导人投了大资金在治理污水上,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现在大家也都在用一些污水处理的装置,污水处理设备是城市排水的重要支撑设备,也是重点打造的板块之一。